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甘肃省公路交通规费征收管理办法》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3 10:33:22  浏览:908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甘肃省公路交通规费征收管理办法》的决定

甘肃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甘肃省公路交通规费征收管理办法》的决定

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63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甘肃省公路交通规费征收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2010年1月14日省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

   省长 徐守盛
   二○一○年一月二十九日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甘肃省公路交通规费征收管理办法》的决定

  2010年1月14日,省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决定:1998年1月8日发布的《甘肃省公路交通规费征收管理办法》,从即日起予以废止。公路养护资金的筹集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规定执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牡丹江市林权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牡丹江市林权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

牡政办发〔2003〕3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牡丹江市林权登记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13届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施行。


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



牡丹江市林权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林权登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林业局《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应当由市、县人民政府核发林权证的登记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林权,是指依法确定地类范围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林权权利人,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拥有者,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四条林权证是确认林权的法律凭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发证机关,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林权登记受理机关。
第五条林权登记必须坚持依法进行、尊重历史、公正公开、统一规范和维护稳定的原则。
对退耕还林、承包造林等过去没有发证的,应当按照国家要求优先予以登记。
第六条林权申请包括三种形式:初始申请、变更申请、注销申请。
第七条林权权利申请人为个人的,由本人提出申请。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提出申请。林权权利申请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由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提出申请。委托他人申请的,必须提交书面委托材料。
第八条单位或个人依法获得国有、集体林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为林权权利申请人。国有林业单位划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造林的宜林“两荒”已落实到户的,个人为林权权利申请人;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林权权利申请人。义务植树营造的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为林权权利申请人。双方另有合同约定的,按约定执行。
第九条林权权利申请人为国有单位的,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林权权利申请人为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应当向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上报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经营范围跨两个以上行政区的,应当向共同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条林权权利申请人申请办理初始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㈠林权登记申请表。
㈡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身份证明、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委托书。
㈢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证明材料。
㈣退耕还林地块应提交原土地权属证明和造林验收合格证。
㈤经营范围图,国有林业单位应当提交近期二类调查绘制的经营范围图(比例尺1:25000),其他单位或个人应当提供现地范围图,范围图比例尺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㈥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以上材料均1式3份。
第十一条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证明材料包括:
㈠国有、集体有林单位建设初期的规划资料、批件。
㈡过去确权已颁发的林权证或其他土地变更材料。
㈢国有林业单位划给集体的“两荒”划拨书和移交的有关文件材料。
㈣个人使用林地的来源证明,包括依法确立的合同、协议或其他证明材料。
㈤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流转的合同、协议。
㈥各级政府做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或法院的判决书。
㈦边界协议书、地块认定书。
㈧有争议地点双方共同确定的争议区范围等有关事项的主要说明和附图。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林权权利人应当持林权证到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㈠因国家建设等原因致使林地面积减少的。
㈡林种、树种、林木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的。
㈢林地使用期限发生变化的。
㈣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依法流转的。
第十三条因依法征用、占用或其他原因造成林地全部灭失的,原林权权利人应当到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四条林权权利人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㈠林权登记申请表。
㈡林权证。
㈢林权变更或灭失的有关证明文件。
第十五条林权登记审查的内容包括:
㈠申请登记森林、林木和林地位置、四至界限、林种、面积或者株数是否准确。
㈡林权证明材料是否合法有效。
㈢有无权属争议或争议地点面积等双方是否认可。
㈣图中标明的界桩、明显地物标志与实地是否相符。
第十六条个人使用集体林地和划拨的宜林“两荒”的,村委会应当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张榜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和现地检查后,报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个人使用国有林地的,所在林场、农场等单位应当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在林场、农场等单位所在地和个人住所地张榜公示,无异议后报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周。
第十七条林权证经营范围图应当使用卫星定位仪(GPS)定位,并在范围图上注明定位点及公里网坐标。
第十八条对有争议且双方不能共同确认争议区的,暂不登记。对有争议,但争议双方共同确认的争议区边界清楚的,可以登记,但必须标明争议区范围,并作书面说明,发证机关可扣除争议区范围确权发证。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组织力量解决争议,明确权属。
第十九条国有林地划“两荒”划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后,现已成为耕地并纳入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坡度不超过15度、对环境不能造成影响的,经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暂不发林权证,待国家或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有明确规定后再做相应处理。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经审查合格的林权登记申请,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予以登记,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核发林权证;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不予登记的理由。
第二十一条国有林业单位核发林权证前,必须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第二十二条林权权利人承包造林、合资合作造林或以其他形式使林地、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发生分离的,分别按分离后实际使用情况核发林权证。核发的林权证不得缺项。
第二十三条林权权利人为多人的,应当为共同推举的代表核发林权证,并在林权证注记栏中载明其他权利人。被推举人应当出具其他权利人的书面证明材料。
第二十四条退耕地还林后,应当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核发林权证。
第二十五条发证机关应当使用全国统一印制的林权证。林权证发证管理使用统一的管理程序,实行微机化管理。
第二十六条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林权登记发证档案,主要包括:
㈠申请材料。
㈡审核、勘测资料。
㈢其他有关图表、数据资料等。
第二十七条林权登记实行抽查制度。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林权登记进行抽查,抽查数量不少于每个乡(镇)应发证数量的30%。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林权登记过程中,可以向申请登记的单位或个人收取林权证工本费,可以向国有林业单位收取林权勘测费,不得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林农收取林权勘测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林农的林权勘测费,由所在地的县(市)、区财政统一解决。
第二十九条林权权利人发现林权证错、漏登记或遗失、损坏的,应当到原登记机关更正或补办。
第三十条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林权证核发错误,可以责令下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纠正。
第三十一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林权登记过程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如与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相抵触时,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连云港市消防管理办法

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连政发〔2003〕96号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消防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连云港市消防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连云港市消防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消防管理工作,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江苏省消防条例》和国家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建立消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消防工作。
  第五条 市、县(区)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具体由本级公安消防部门负责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公安消防部门依法执行公务。规划、建设、电信、供电、交通、新闻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公安消防部门做好消防工作。
  第六条 预防和扑救火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对危害社会消防安全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消防安全组织
  第七条 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防火安全委员会,建立消防安全责任体系网络,各级公安消防部门为本级防火委员会的办事部门。
  第八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需要建立专职消防队,其下属生产组织应当建立义务消防队(组)。
  国内生产总值超3亿元的乡(镇)和距公安消防站较远、危险性较大的企业,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
  企业专职消防队可以由一个单位建立,也可以由几个单位联合建立。所需经费由所在单位或联合建立的单位共同负责。
  乡(镇)专职消防队可以与公安派出所联防队合建,其费用由乡(镇)政府和受益单位共同承担。
  不设专职消防队的单位、街道、乡(镇)、村、社区,应当建立义务消防组织。
  第九条 下列单位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消防管理人员:
  (一)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单位;
  (二)职工在500人以上的企业;
  (三)易燃易爆物资专储仓库(场、站)和储存物资价值在人民币30万元以上的仓库;
  (四)年营业额在人民币50万元以上的商店;
  (五)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市级以上的医院;
  (六)宾馆、饭店、影剧院等公共场所;
  (七)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八)高层建筑单位;
  (九)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单位;
  (十)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条 专职或者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应当保持稳定,接受公安消防部门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单位在任免、调动专职或者兼职消防管理人员时,应当报本级公安消防部门备案。
  第三章 消防装备设施建设
  第十一条 城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消防规划。消防规划由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消防部门共同编制。市、县人民政府在审查城镇总体规划时,应当吸收同级公安消防部门参加。
  第十二条 公安消防队(站)的建设与维护由公安消防部门负责。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以及其他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由城建、邮电等有关部门负责。
  原有消防设施不足或者损坏的,责任单位应当及时增设、维修或更新。
  第十三条 公安消防队(站)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消防队(站)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并逐步建立现代化火灾报警和通信调度系统。
  城镇规划确定的公安消防队(站)建设用地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四条 公安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的基本建设和消防队的装备,属于固定资产投资范围的,应当列入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消防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当地的财力状况,确定消防经费的标准和基数,逐步达到消防设施、装备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十五条 消防装备和消防队(站)等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建设所需经费,除地方财政拨款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筹集:
  (一)从保险公司防灾费中安排适当资金;
  (二)购置扑救化工、水上、高层建筑等火灾所需的特种装备,由相应的受益单位承担一定的费用。
  (三)筹集的经费应当建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配置消防器材设施。
  设有自动报警、灭火装置等固定消防设施的单位,必须定期对其消防设施进行检测,保持完好。
  第四章 防火安全管理
  第十七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居民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依法履行各自的消防安全职责。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防火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工作。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动员和组织村(居)民做好消防工作。
  承包、租赁建筑物或者场所时,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防火责任和消防安全工作等。
  第十八条 公安、民政、建设等相关部门应当将志愿消防站(点)、治安消防岗亭、消防器材、水源和消防通讯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社区消防管理应当建立以居委会、派出所、物业管理、驻区单位、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社会消防管理运行体系,组织开展社区消防宣传和防火检查,实现社区消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第十九条 两个以上单位使用的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或者其他大型建筑,其消防安全由产权所有单位或者使用单位成立的专门管理部门管理。
  第二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职工消防安全教育制度。从事涉及消防安全的作业人员,必须经消防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操作。
  第二十一条 公共场所和高层、地下等建筑物的通道、安全门和安全疏散楼梯,必须保持畅通,并按规定设置应急照明设备和疏散指示标志。
  第二十二条 电气线路的敷设和电器设备的安装,必须符合防火要求和安全技术规定。
  第二十三条 电、气焊(割)等明火作业必须严格遵守动火制度,并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
  第二十四条 举办大型商贸展销、节庆娱乐等活动,主办单位必须事先制定消防安全方案,并报公安消防部门审查批准。
  第二十五条 生产、使用、贮存、经营和运输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规定和技术规范。
  严禁在燃气管道上搭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第二十六条 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装修工程设计时,要将设计方案、施工图交消防部门审查,并严格执行消防技术规范,对工程的防火设计负责。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装修工程的防火设计,应当根据建设规模和火灾危险程度,经公安消防部门审查。并按照公安消防部门核发的《审查意见》和设计修改意见进行施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经公安消防部门审查同意的工程防火设计内容。
  未经公安消防部门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建筑项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规划部门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不得进行招标,施工单位不得施工。
  第二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装修工程项目在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过程中,应当征求公安消防部门的意见。重点建筑工程和甲、乙类危险性工业工程项目在选址时,应当有公安消防部门派员参加。
  第二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装修工程竣工后,应当有公安消防部门参加验收,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
  工程交付使用后,使用单位不得擅自改变原使用性质和防火设计,消防设备必须定期检查维修,保持良好的状态。
  第二十九条 从事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等消防工程安装的单位,在从事安装业务时,对承接的工程应当到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备案。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必须向公安消防部门提供由具备检测资格的单位出具的建筑消防设施技术测试合格报告。
  第三十条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应当同时签订建筑工地防火安全责任书。施工单位负责建筑工地的防火安全工作,建设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十一条 生产防火建筑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单位,必须由法定检测部门对产品的燃烧性能或者耐火极限进行测定,并接受公安消防部门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维修消防产品的企业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生产技术条件和质量保证体系,并经省级以上公安消防部门按有关规定审查许可。
  生产、维修、销售和使用的消防产品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实施对消防产品的监督。
  第三十三条 保险公司有检查投保单位做好消防工作的责任。对于消防组织健全、消防设施完善、防火效果明显的投保单位,保险公司应当给予优待或者奖励。
  第三十四条 各级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和新闻单位应当经常开展消防法规和消防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第五章 火灾扑救
  第三十五条 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应当熟悉责任区情况,制订灭火预案,并组织演练。有关单位应当予以积极配合并提供相关资料。
  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和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单位,应当制订灭火、应急疏散方案,定期组织演练。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火灾必须迅速报警。消防队接到报警后,必须迅速赶赴火场,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扑救。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火灾报警和扑救提供方便。
  第三十七条 公安消防部门负责灭火组织指挥,并由在场的消防最高领导担任火场指挥员。
  第三十八条 火场指挥员根据灭火救灾需要,可以划定警戒区,限制人员和交通工具进入,限制用火用电,疏散警戒区内的人员、物资,拆除或者破损某些建筑物,有权紧急调动专职、义务消防队以及交通、环保、救护、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单位的力量和灭火救灾物资。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公安消防队使用公共消防设施。不得擅自拆除、埋压、圈占、损坏、使用消火栓。
  禁止在消防通道、消防码头上设摊、停放车辆、设置障碍或者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影响消防车通行。
  第四十条 因灭火救灾而受伤、致残、牺牲的人员,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应当按照《江苏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抚恤、安置等。
  第六章 消防监督
  第四十一条 市、县(区)公安消防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消防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分级负责消防管理工作。
  公安派出所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做好辖区内的消防管理工作。
  第四十二条 军事设施、核设施、国有森林、地下矿井、远洋船舶和铁路运营系统、民航系统等方面的消防工作,按国家规定的职责范围,分别由军队和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当地公安消防部门予以协助和指导。
  第四十三条 在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领照的军办企业的消防工作,由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负责监督。涉及城镇建设规划的铁路、交通、民航系统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项目,其防火设计内容由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审核和参加验收。
  第四十四条 公安消防部门的检查人员在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主动出示执法身份证件,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和资料。
  公安消防部门发现火灾隐患,应当依法下达相关法律文书,并责令有关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个人整改,必要时可将相关法律文书抄送当地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第四十五条 公安消防部门依法对火灾事故的原因、损失、责任,组织调查、鉴定和认定,并依法提出处理意见。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火灾造成职工伤亡的,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对事故调查处理。
  起火单位和有关人员必须保护灾后现场,协助公安消防部门调查火灾原因,核实火灾损失。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清理灾后现场、隐瞒事实真相或者干预、阻挠火灾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七章 奖励与惩罚
  第四十六条 对在消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者举报火灾隐患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或者公安机关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七条 公安消防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投入使用的公众聚集场所又产生火灾隐患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撤销已作出的同意该场所投入使用的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并将撤销决定抄送工商、文化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连云港市公安消防支队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95年5月5日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印发的《连云港市消防管理办法》(连政发[1995]75号)同时废止。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