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清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公告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1:48:44  浏览:885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清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公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清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公告


国食药监法[2007]153号




  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定工作的通知》(国法〔2006〕12号)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的《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意见》(国食药监法〔2005〕651号)的部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了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定和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对1998年至2005年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公布的有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现将清理结果公告如下:

  一、经过清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制定公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未发现有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定的情况,即未发现以公有制或者非公有制等经济体制的不同,而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区别对待、提出不同要求的内容,也未发现因行政管理相对人属于非公有制主体而对其加以限制的规定。

  二、经过清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已被新的文件代替或者有关规章发布后按新要求执行等原因不再执行的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对相关工作已完成或者相关职能已调整、适用期已过或者调整对象已消失等原因实际上已经失效的规范性文件宣布失效。此次予以废止、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共计63件,目录见附件1。
对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已明文废止的22件规范性文件统一公布,目录见附件2。
对上述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或者宣布无效,除另有明确规定外,均不涉及过去根据这些文件所作出的处理决定的效力。


  附件: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予以废止、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七年三月二十二日

附件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予以废止、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序号
文件名称
发文日期
文号
废止、失效理由

1
关于癌症病人使用吗啡极量问题的通知
1998年11月17日
国药管安〔1998〕160号
已被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代替

2
关于加强芬太尼透皮贴剂管理工作的通知
1999年2月26日
国药管安〔1999〕44号
根据2005年《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的规定,相关职能已转卫生部

3
关于加强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9年3月9日
国药管械〔1999〕58号
已被《关于印发<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生产实施细则>(2001年修订)的通知》(国药监械〔2001〕288号)代替

4
关于将麦角胺咖啡因列入精神药品管理的通知
1999年3月13日
国药管安〔1999〕35号
已被《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关于公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5〕481号)代替

5
关于加强盐酸二氢埃托啡管理工作的通知
1999年4月9日
国药管安〔1999〕91号
已被《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代替

6
关于实施《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的通知
1999年4月22日
国药管注〔1999〕99号
2002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35号令)、2005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7号令)施行后相应执行新的要求

7
关于实施《新药审批办法》、《新药技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有关事宜的通知
1999年4月22日
国药管注〔1999〕103号
2002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35号令)、2005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7号令)施行后相应执行新的要求

8
关于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规定的通知
1999年8月24日
国药管安〔1999〕261号
适用期已过

9
关于印发《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审查员管理办法》的通知
1999年11月25日
国药管市〔1999〕402号
现已取消许可证审查员,调整对象已消失

10
关于印发“复方可待因口服溶液液(泰洛其)”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2000年2月13日
国药管安〔2000〕54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11
关于延长《药品包装材料容器生产企业许可证》有效期的通知
2000年3月23日
国药管注〔2000〕99号
调整对象已消失

12
关于实施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监督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0年4月28日
国药管械〔2000〕170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13
关于印发新生物制品申报资料项目表的通知
2000年9月4日
国药管注〔2000〕388号
2002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35号令)、2005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7号令)施行后相应执行新的要求

14
关于进一步加强“复方可待因口服溶液”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0年9月21日
国药管安〔2000〕435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15
关于贯彻打击冰毒犯罪和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专项整治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麻黄素管理的通知
2000年10月8日
国药管安〔2000〕459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16
关于印发《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2000年11月16日
国药管市〔2000〕527号
已被《关于印发<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的通知》(国食药监市〔2003〕25号)代替

17
关于重申《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换证工作有关规定的通知
2000年12月28日
国药管安〔2000〕621号
适用期已过

18
关于人用浓缩狂犬病疫苗销售使用截至期限的通知
2001年2月8日
国药监注〔2001〕41号
已被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代替

19
关于对麻醉药品经营单位验收调整的通知
2001年2月13日
国药监安〔2001〕55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20
关于进一步加大监督实施药品GMP工作力度做好许可证换证工作的通知
2001年4月26日
国药监安〔2001〕223号
适用期已过

21
关于氯胺酮管理问题的通知
2001年5月9日
国药监安〔2001〕235号
已被《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关于公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5〕481号)代替

22
关于将唑吡坦等四种药物纳入精神药品管理的通知
2001年5月9日
国药监安〔2001〕236号
已被《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关于公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5〕481号)代替

23
关于盐酸丁丙诺啡管理问题的通知
2001年5月15日
国药监安〔2001〕244号
已被《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关于公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5〕481号)代替

24
印发关于规范体外诊断试剂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2001年7月25日
国药监办〔2001〕357号
已被《关于体外诊断试剂实施分类管理的公告》(国药监办〔2002〕324号)代替

25
关于全面加快监督实施药品GMP工作进程的通知
2001年10月12日
国药监安〔2001〕448号
适用期已过

26
关于加强进口药材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
2001年11月7日
国药监注〔2001〕481号
已被《进口药材管理办法(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22号令)代替

27
关于开展部分处方药品转换评价为非处方药品申报工作的通知
2001年12月11日
国药监安〔2001〕547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28
关于印发生物制品使用说明书的通知
2002年2月8日
国药监注〔2002〕54号
《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24号令)施行后执行新的要求

29
关于积极配合全国禁毒严打整治专项斗争进一步做好2002年特殊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2年3月23日
国药监安〔2002〕95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30
关于对违法违规销售精神药品企业进行查处的通知
2002年8月1日
国药监安〔2002〕268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31
关于调整麻醉药品经营企业的通知
2002年11月13日
国药监安〔2002〕415号
相关任务已完成;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相关职能现已转交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32
关于小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药品GMP认证有关事宜的通知
2002年11月28日
国药监安〔2002〕426号
适用期已过

33
关于放射性药品注射剂生产企业药品GMP认证有关事宜的通知
2003年1月30日
国药监安〔2003〕41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34
关于氯胺酮管理问题的补充通知
2003年2月11日
国药监安〔2003〕56号
已被《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关于公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5〕481号)代替

35
关于执行药品GMP认证办法有关事宜的通知
2003年3月24日
国药监安〔2003〕110号
已被《关于印发<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5〕437号)代替

36
关于授权部分药品委托生产审批事项的通知
2003年5月10日
国食药监安〔2003〕48号
已被《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4号令)代替

37
关于印发2003年药物滥用监测等特殊药品工作计划的通知
2003年6月10日
国食药监安〔2003〕89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38
关于加强对瑞芬太尼、扎来普窿等药品管理的通知
2003年6月10日
国食药监安〔2003〕90号
已被《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关于公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5〕481号)代替

39
关于调整部分麻醉药品经营企业的通知
2003年6月11日
国食药监安〔2003〕91号
相关任务已完成;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相关职能现已转交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0
关于确定天津、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暂时承担医用防护产品检测工作的通知
2003年6月13日
国食药监械〔2003〕102号
该文属于“非典时期”为解决特定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相关工作已完成

41
关于立即开展精神药品监督管理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
2003年7月14日
国食药监办〔2003〕145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42
关于海洛因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试点工作中盐酸美沙酮供应问题的复函
2003年8月21日
国食药监安函〔2003〕68号
已被《关于戒毒治疗中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有关规定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6〕230号)代替

43
关于加强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3年9月19日
国食药监安〔2003〕250号
《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4〕16号)已取消了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立项批准的行政许可项目;据此,应按《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4号令)执行新的要求

44
关于进一步做好全面监督实施药品GMP工作的通知
2003年10月23日
国食药监安〔2003〕287号
适用期已过

45
关于全面监督实施药品GMP认证有关问题的通告
2003年10月23日
国食药监安〔2003〕288号
适用期已过

46
关于启用新的保健食品各种申请表相关事宜的公告
2003年10月27日
国食药监注〔2003〕291号
已被《关于印发<保健食品注册申请表式样>等三种式样的通告》(国食药监注〔2005〕204号)代替

47
关于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3年12月12日
国食药监安〔2003〕348号
已被《关于戒毒治疗中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有关规定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6〕230号)代替。

48
关于对部分麻醉药品经营企业进行调整的通知
2003年12月24日
国食药监安〔2003〕373号
相关任务已完成;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相关职能现已转交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9
关于进一步加强第二类精神药品监管的通知
2004年3月24日
国食药监安〔2004〕83号
已被《关于印发<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5〕527号)代替

50
关于《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目录》的通告
2004年4月5日
国食药监械〔2004〕97号
该文件是配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5号令)发布,对当时已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5号令第21条“承担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情况的说明。此后,药品临床研究基地逐渐增加,机构名录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公告为准

51
关于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4种制品规程转正的通知
2004年4月19日
国食药监注〔2004〕122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52
关于执行《关于全面监督实施药品GMP认证有关问题的通告》有关事项的通知
2004年4月30日
国食药监安〔2004〕148号
适用期已过

53
关于开展氯胺酮生产经营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
2004年7月5日
国食药监安〔2004〕322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54
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氯胺酮管理的通知
2004年7月5日
国食药监安〔2004〕325号
已被《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关于公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5〕481号)代替

55
关于全面监督实施药品GMP有关具体事项的通知
2004年8月11日
国食药监安〔2004〕392号
适用期已过

56
关于未通过GMP、GSP认证企业所存特殊药品管理事宜的通知
2004年9月28日
国食药监安〔2004〕466号
相关工作已完成

57
关于将三唑仑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的通知
2005年1月24日
国食药监安〔2005〕26号
已被《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关于公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5〕481号)代替

58
关于调整部分麻醉药品经营企业的通知
2005年5月12日
国食药监安〔2005〕190号
相关任务已完成;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相关职能现已转交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59
关于开展宁养院用麻醉药品调拨试点工作的通知
2005年5月23日
国食药监安〔2005〕206号
试点工作已完成

60
关于人用狂犬病疫苗实施批签发管理的通知
2005年6月30日
国食药监注〔2005〕327号
已被《关于进一步实施生物制品批签发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5〕424号)代替

61
关于印发2005年度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调整计划的通知
2005年7月25日
国食药监安〔2005〕389号
文件规定的生产计划已完成

62
关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事宜的通知
2005年10月24日
国食药监安〔2005〕514号
相关任务已完成

63
关于调整部分麻醉药品经营企业的通知
2005年10月25日
国食药监安〔2005〕517号
相关任务已完成;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相关职能现已转交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附件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序号
文件名称
发文日期
文号
废止理由

1
关于印发《药品GMP认证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的通知
1999年4月21日
国药管安〔1999〕105号
已被《关于印发<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的通知》(国药监安〔2002〕442号)废止

2
关于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999年11月26日
国药管安〔1999〕401号
已被《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第7号令)废止

3
关于对第一批《国家非处方药目录》药品进行审核登记工作的通知
1999年12月14日
国药管安〔1999〕425号
已被《关于公布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7〕54号)废止

4
关于印发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有关规定的通知
2000年4月23日
国药管市〔2000〕166号
已被《关于废止国药管市〔2000〕166号文件的通知》(国食药监市〔2004〕467号)宣布废止

5
关于做好第一批非处方药药品审核登记工作的通知
2000年7月8日
国药管安〔2000〕278号
已被《关于公布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7〕54号)废止

6
关于印发《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00年8月4日
国药管人〔2000〕334号
已被《关于印发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食药监人〔2003〕298号)废止

7
关于印发《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系列产品生产许可证换(发)证实施细则》通知
2000年10月16日
国药监械〔2000〕483号
已被《关于印发<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生产实施细则>(2001年修订)的通知》(国药监械〔2001〕288号)废止

8
关于下发“药品说明书规范细则(暂行)”的通知
2001年6月22日
国药监注〔2001〕294号
已被《关于<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有关问题解释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7〕49号)废止

9
关于加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发证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1年10月11日
国药监市〔2001〕446号
已被《关于废止国药监市〔2001〕444号等文件的通知》(国食药监市〔2004〕529号)废止

10
关于印发《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资格认可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
2001年10月12日
国药监市〔2001〕444号
已被《关于废止国药监市〔2001〕444号等文件的通知》(国食药监市〔2004〕529号)废止

11
关于印发《药品包装、标签规范细则(暂行)》的通知
2001年11月7日
国药监注〔2001〕482号
已被《关于<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有关问题解释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7〕49号)废止

12
关于集团内生产企业进行药品品种调整有关事宜的通知
2002年1月18日
国药监注〔2002〕14号
已被《关于废止<关于集团内生产企业进行药品品种调整有关事宜的通知>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6〕237号)废止

13
关于实施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资格认可实施细则(暂行)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2年2月9日
国药监市〔2002〕53号
已被《关于废止国药监市〔2001〕444号等文件的通知》(国食药监市〔2004〕529号)废止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投资优惠办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人民政府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投资优惠办法的通知
玉政发〔2006〕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各委办局:

《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投资优惠办法》已经市二届人民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六年六月七日





海峡两岸(广西玉林)

农业合作试验区投资优惠办法



为鼓励台湾同胞到玉林进行农业投资开发,加快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建设步伐,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如下投资优惠办法。

一、税收优惠办法

(一)对试验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自治区科技主管部门认定后,自生产经营之日起,5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对外来企业(广西区以外)、单位和个人到试验区内独资或联营新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从生产经营之日起,对外来方的生产经营所得,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对国家鼓励类企业以及自治区确定食品、医药、高新技术等重点产业的企业,自治区支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旅游资源开发企业和设在我市的上市公司,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五)对新办的其他企业,除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企业外,从取得第一笔收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

(六)台资企业的台方投资者,从企业取得的税后利润汇出境外,免征汇出额的所得税。

(七)对台商个人取得的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的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八)对从事种植、养殖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企业取得的所得,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九)对试验区内农业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之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台商投资企业的农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和港澳地区,在出口配额、出口退税等方面优先提供和办理。

(十)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业务的;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营业税。

二、土地优惠办法

(一)工业用地原则上按土地成本价或基准地价的70%确定出让金。

(二)投资者到试验区创办科研院所、技术开发咨询中介机构及所属的新产品新工艺(试验)基地,或经自治区科技主管部门确认,所办的企业属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或高新技术的,根据实际所需的生产用地和投资规模大小,地价另议。

(三)凡在试验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开发项目的,土地使用期限最长可达50年,利用荒山、荒地进行开发的,土地使用期限最长可达50年。凡从事农业开发的台商除支付给土地使用权者的租金外,政府不再收取其它费用并协助做好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服务。对投资从事退耕还林、开发荒山育林、进行经济林生产的,经营期可达50年,经营期间可以继承和转让。对投资创办森林生态公园的,视为林业结构调整用地,免办林地使用手续。

(四)经市人民政府认定的项目在试验区规划范围内用地,作为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及畜禽养殖用地、设施农业用地、农产品加工用地、农村道路用地、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农田水利地等,均视为农业结构调整用地,免办农用地转用手续,免交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耕地占用税。落地项目所需的农业设施建设,在没有改变地形地貌的情况下不用报批。项目生产管理、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按承包、租赁经营土地面积500亩以下的3%,501亩至1000亩的2%,1000亩以上的总量控制在20亩以内,视同农业用地,设施用地期限与承包、租赁经营土地年限一致。

三、财政优惠办法

(一)市财政每年在农业发展资金中适当安排部分资金,用于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试验区农业企业发展。

(二)对试验区科技含量高,带动辐射面广的一些企业和项目所需流动资金申请贷款,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在规定优惠利率的基础上,在市农业发展资金中给予适当贴息补助。

(三)凡在试验区内兴建的大型综合(专业)批发、商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商用、房地产土地抵顶的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办法供地,土地出让金按实际拍卖价格如数上缴国库后,可按土地出让金缴纳数给予20%-40%的比例计算返还,但最低不低于成本价。

(四)根据农业项目资金周转季节性强、流量大的特点,金融机构研究开发并创新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加大对台资农业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的有效信贷投入;对农村信用社因支持台资农业产业化项目中农户生产经营出现的资金不足,人民银行将在支农再贷款额度安排上给予倾斜。允许台资农业企业将其地面物、厂房、设备等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台商投资种养业的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及时审批发放贷款。

(五)对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名单,按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进行生产的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符合优惠利率发放条件的企业可向贷款银行提出申请,享受优惠利率政策。

四、其它优惠办法

(一)凡来我市投资的台商,经核准由市人民政府发放《台商证》,维护台商的合法权益,任何部门不能越权设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自治区以上规定收取的费用设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收取。

(二)台商及外来投资、创业者的子女到本市中、小学入学,享受市民待遇。

(三)凡在本试验区内进行农业项目投资的港、澳、侨、外及内联单位和个人,经批准后可比照本办法执行。

五、本办法由市农业局负责解释。

六、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政府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南府发〔2009〕1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单位:

  《南宁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2009年2月13日召开的市十二届人民政府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南宁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2009年2月13日市十二届人民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市人民政府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参照《国务院工作规则》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市人民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工作的准则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

  第二章 组成人员职责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必须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执政为民,忠于职守,求真务实,勤勉廉洁。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领导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副市长、秘书长协助市长工作。

  第六条 市长召集和主持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必须经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或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第七条 副市长按照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市长委托处理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并可代表市人民政府进行外事活动。市长出访、出差、脱产学习和休假期间,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主持市人民政府工作。

  第八条 为保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提高行政效率,当某位副市长离邕时间较长时,其所分管的工作,由“结对子”的另一位副市长临时代为分管。

  第九条 秘书长在市长领导下,负责处理市人民政府的日常工作。

  第十条 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协助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处理相关工作。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各委、办、局实行主任、局长负责制,由其领导本部门工作。

  第十二条 各委、办、局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和各项工作部署。审计局在市长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各部门要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维护政令统一。

  第三章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第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 加强对经济的调节和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全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十五条 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完善监管体系,规范市场执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六条 切实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

  第十七条 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十八条 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迅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第四章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第二十条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措施、行政和社会管理重要事务、地方性法规议案和政府规章以及其他需要由市人民政府决策的重大事项,由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提请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并经专家或研究、咨询机构等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论证;涉及相关部门的,应事先充分协商;涉及下级政府的,应事先听取意见;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必要时举行听证会。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直接听取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对重大决策部署实行督查制度。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及时跟踪和反馈执行情况。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政令畅通。

  第五章 坚持依法行政

  第二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行政权力,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地方性法规议案、制定政府规章,修改或废止不相适应的政府规章、行政措施或决定。拟订和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原则上都要公布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政府规章实施后要进行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完善。

  第二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自治区的方针政策以及市人民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决定、命令,并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涉及两个及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由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或报请市人民政府发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事项及重要涉外、涉港澳台事项,应当事先请示市人民政府;部门联合制定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在发布前须经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核,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以后要及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要定期把规范性文件审查和报备情况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十七条 提请市人民政府讨论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审议的政府规章草案由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审查或组织起草,政府规章的解释工作由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承办。

  第二十八条 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二十九条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要精简程序、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提高效率,市级各职能部门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集中办理,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重要项目,应并联审批、联合办理。

  第六章 推行政务公开

  第三十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第三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除需要保密的外,应及时公布。

  第三十二条 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群众广泛知晓的事项以及法律和市人民政府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均应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依法、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三条 办好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供更多的网上查询、网上办理和网上便民服务项目。

  第七章 健全监督制度

  第三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要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负责地报告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依法备案政府规章,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政协提案。

  第三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要按照行政诉讼法及有关法律规定,接受司法监督;同时要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项监督。对司法监督和专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和整改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六条 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健全政府层级监督制度。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行政复议等制度,及时撤销或修改违反法律、法规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主动征询和认真听取下级政府及基层行政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合法、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应认真研究采纳。

  第三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市人民政府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要认真接待群众来访,阅批重要的群众来信,并督促抓好落实。

  第三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对新闻媒体和各方面反映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严格责任追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突出量化考核作用,落实绩效考评奖惩,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八章 加强廉政建设

  第四十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从严治政。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程序和时限积极负责地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要坚持原则不得办理;对因推诿、拖延等官僚作风及失职、渎职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第四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公务接待,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基层的送礼和宴请。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

  第四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中央和自治区、南宁市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廉政是第一保证、人民满意是第一标准的思想,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得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关系、谋私利。

  第九章 会议制度

  第四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实行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召开市人民政府市长例会、工作会议和协调会议。

  第四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各委、办主任和各局局长组成;市人民政府顾问、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和市人民政府其它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根据需要邀请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会议由市长召集和主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的重要指示、决定、重要工作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

  (二)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三)部署市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

  第四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组成;市人民政府顾问、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列席会议;根据议题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会议由市长召集和主持,一般每周召开一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的重要指示、决定、重要工作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

  (二)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三)讨论决定提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有关事项;

  (四)讨论通过市人民政府规章;

  (五)其他需要列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事项。

  第四十六条 市长例会由市长召集和主持,副市长、秘书长、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及其他有关人员参加,一般每周召开一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通报当前工作,沟通情况,研究安排市政府阶段性工作,讨论决定与会人员提请研究的有关问题。

  第四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工作会议由市长或副市长召集和主持,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研究处理需要市长统筹协调或属于副市长分管职责范围、需要统筹协调的业务事项;

  (二)研究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意见;

  (三)研究贯彻落实上级领导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所作的批示;

  (四)研究需要市人民政府工作会议解决的事项。

  第四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协调会议由秘书长、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受市长、副市长委托召集和主持,协调需要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的具体事项。

  第四十九条 提请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例会讨论的议题,经分管副市长、秘书长协调或审核后提出,报市长确定;会议文件报秘书长批印。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例会的组织工作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文件和议题材料应提前送达与会人员。市人民政府工作会议和协调会议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或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会务工作。

  第五十条 市人民政府会议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编发工作。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和市长例会的会议纪要由市长或市长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签发;市人民政府工作会议纪要由主持会议的市长、副市长签发;市人民政府协调会议纪要,由主持会议的秘书长、市长助理、副秘书长签发,必要时报请市长、副市长签发。

  第五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宜于公开的,应及时报道。新闻稿须经秘书长或有关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审定,必要时报分管副市长直至市长审定。

  第五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督查部门要按照市长、副市长的指示,对市人民政府会议决定事项的行督查,并将有关情况书面报告市长、副市长和秘书长。

  第五十三条 副市长、秘书长不能出席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或市长例会的,向市长请假;市人民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和其他应参加会议人员不能到会的,向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请假,由秘书长汇总并向市长报告,未经同意不得由他人代替出席会议。请假人员如对议题有意见或建议,可在会前提出。

  第五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应坚持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控制规模,严格审批。凡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统一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按有关规定办理;应由各部门召开的全市性会议,不以市人民政府的名义召开,不邀请市人民政府领导及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出席;确需邀请的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各部门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原则上每年不超过一次。全市性会议应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等快捷、节俭的形式召开。

  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责范围的工作,可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研究处理,会议由牵头部门负责召集和主持。

  第十章 公文处理

  第五十五条 各县区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报送市人民政府的公文,应当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实施细则》(桂政发〔2007〕59号)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对明显不符合规定的公文,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列明理由退回报文单位。除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交办的事项和必须直接报送的涉密事项外,一般不得直接向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个人报送公文。

  第五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报送市人民政府的请示性公文,部门间如有分歧意见,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必须主动与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协商;经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办理建议。必要时由秘书长或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召开相关会议进行协调,协调的意见提交市人民政府相关会议做出决定。

  第五十七条 公文审批应当分级负责、各负其责、权责相符,坚持谁签字、谁负责,遵守保密纪律和时限要求,规范审批内容。

  第五十八条 各县区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报送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公文,应由县区政府或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发。公文报送市人民政府后,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按照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分工呈批;重大事项经分管副市长审核后,报市长审批,必要时由市人民政府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一般请示事项应在10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重大事项和紧急事项,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第五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政府规章、决定、命令,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由市长签发。

  第六十条 以市人民政府的名义发文,须由秘书长以上领导同志签发。

  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向自治区人民政府请示、报告的公文,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商洽工作、报告情况的公文和下发的重要公文,经秘书长审核后,由市长签发或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签发。

  以市人民政府名义致函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商洽工作、报告情况的公文和下发的一般性公文,由分管副市长签发;内容重要的,经秘书长审核后,由市长或受市长委托的副市长签发。

  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发文,由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或秘书长委托的市长助理、副秘书长签发;必要时报分管副市长签发或呈市长签发。

  以市人民政府或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规范性文件,须先通过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的合法性审核。

  第六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行政职责,进一步精简公文,注重行文效用,遵守行文规则。属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由部门自行发文或联合发文,不得要求市人民政府批转或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批示或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各县区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办理的公文,受文单位应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如在规定时限内无法办理完毕,应及时向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报告并说明情况。

  对市人民政府领导批示件的办理意见在未得到批准或同意前,不得提前告知相关人。

  第六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及办公厅的公文主要通过市政府内网办公自动化系统下发,除确有必要外,不发纸质公文。

  第十一章 纪律和作风

  第六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和市委的工作部署,严格遵守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职责,防止中梗阻的“科长现象”在本部门出现。

  第六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必须坚决执行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在市人民政府内部提出,在没有重新做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市人民政府决定相违背的言行;代表市人民政府发表讲话或文章,个人发表涉及未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及事项的讲话或文章,事先须经市人民政府同意。

  第六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发布涉及政府重要工作部署、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信息,要经过严格审定,重大情况要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发布重大情况的信息,须经市人民政府同意。

  上报情况应遵循逐级上报的原则,遇紧急重大情况可以越级上报,但应当同时抄报越过的上级。

  第六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和外事纪律,严禁泄漏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等,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六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做学习的表率,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建设学习型机关。

  第六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严格限时办结,提高行政效能。

  第六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县区负责人不要到辖区分界处迎送。

  第七十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庆典和达标评比活动。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不为部门和各地的会议活动发贺信、贺电,不题词,因特殊需要发贺信、贺电和题词,一般不公开发表。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出席会议活动、下基层考察调研的新闻报道和外事活动安排,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副市长、秘书长出访、出差、脱产学习和休假,应由本人事先向市长报告;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出访、出差、脱产学习和休假,应由本人事先向市长、分管副市长和秘书长报告。经同意后,请假人应把外出、休假的时间、地点及联系电话等有关事项告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各县区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出访、出差、脱产学习和休假,须提前以书面形式向市长和分管副市长请假,并由所在单位将其请假的事由、时间、地点、联系方法及代为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名单,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备案。各部门副职负责人出访、出差、脱产学习和休假,须提前以书面形式向分管副市长和秘书长请假。

  外出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返邕的,须按程序报批。出访、出差返邕后,应向市长或分管副市长汇报外出情况。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七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直属特设机构、派出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适用本规则。

  第七十三条 本规则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七十四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