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2005年度市政府直属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及2005年度市政府直属29个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项目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5:05:46  浏览:943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2005年度市政府直属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及2005年度市政府直属29个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项目的通知

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2005年度市政府直属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及2005年度市政府直属29个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项目的通知

丽政发〔2005〕31号


市政府直属各部门:
  《2005年度市政府直属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2005年度市政府直属29个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项目》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二○○五年五月二十三日


2005年度市政府直属29个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为加强市政府对市直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全面评价市政府直属29个部门工作实绩,充分调动各行政部门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机关工作作风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按照“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原则,制订本办法。
  一、考核原则
  (一)紧密围绕市政府中心工作,体现市政府对部门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
  (二)重在体现各部门对市本级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市本级工作指标和任务与全市性工作指标和任务在项目分解时,原则上按6∶4比例设置。
  (三)力求体现部门工作目标实现的难易、任务的轻重和完成实绩,鼓励部门工作创新和高标准完成年度任务。
  (四)考核结果评定采取部门自查自评、考核组实绩核查和市政府领导综合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考核兼顾各系统间的平衡和部门间的工作协作配合。鉴于各部门工作间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将考核部门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两类进行,优秀单位分别按一定比例从两类部门中推荐产生,总数不超过10个。部门因分立、合并等原因调整的,其考核内容按同类合并的原则纳入调整后的部门进行考核。
  经济建设类部门: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丽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
  社会事业发展类部门:市行政执法局、市民政局、市人口计生委、市民宗局、市人劳社保局、市侨台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人防办、市体改办。
  (六)廉政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一票否决”制。部门在年度工作中出现班子或成员被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查处,受到责任追究或处分的,取消该部门参加年度考核优秀单位评选资格。
  二、目标分类设置
  (一)一类目标(重点督查内容):是指关系市政府年度中心工作任务、指标完成的目标。主要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委市政府2004年度重点工作责任分工》重要内容提出。
  市直各部门一律安排2项,由市政府办公室各对口业务处负责筛选提出,经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和分管市长审定后列为考核项目。
  (二)二类目标(日常工作内容):是指部门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委市政府2004年度重点工作责任分工》内容,结合该部门年度主要工作任务提出的目标。
  市直部门原则上安排6项,重点安排市本级工作任务。由部门先行提出,市政府办公室各对口业务处负责初审,报请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和分管市长审定。指标必须参照上一年度的完成情况;凡由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要审核依据。
  (三)三类目标(共性工作内容):分九小项,即效能建设(含政令畅通、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等)、一票否决项目(廉政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务公开工作、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电子政务建设、生态市创建工作、省级“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建议提案办理和政务信息。
  三类目标设置由市政府办公室、市纪委(监察局)、市委政法委(综治委)、市人口计生委、市政务公开办公室、市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市生态办、市民政局提出,经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审定后列为考核项目。
  (四)四类目标(先进工作内容):各部门提出的所有要求加分的主要工作指标,须经市统计局核实。一是部门年度一、二类目标中属省政府或上级部门考核范围,且指标在上一年全省同行排名前4名中位次前移的,予以加分。二是部门年度一、二类目标中的工作获国家、省部级及省政府有关部门或所属部门表彰奖励的,予以加分。三是独创性工作经验被推广的,予以加分。四是市政府临时布置的重要、紧急工作,视完成情况,予以加分。
  (五)设立单项工作奖:为鼓励部门在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鼓励部门超额完成年度主要工作任务,市政府继续设立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单项奖。
  三、计分办法
  (一)一、二类目标实行扣分和超额加分制。一类目标总分50分,二类目标总分90分。
  1.目标项目分值按项目数平均计算。每一大项中含多个工作内容的,各内容分值按内容数平均计算。
  2.对未完成目标的项目实行按比例扣分,即按该项目所占的平均值予以扣分,每项目标中含多个工作内容的,如果该内容没有完成目标,则按该内容在项目中所占平均分值扣分。具体扣分办法:完成目标80%以下的,扣除全部分值;完成80%至90%之间的,扣除分值的50%;完成90%以上不到100%的,按实际完成指标的比例计分。
  3.定量指标实行超额加分,即每一项目标在完成全部任务的基础上,定量指标超额完成10%以上的,一类目标每超额一项加2分,二类目标每超额一项加1分。每一项目标包含多个指标且超额完成的,不重复加分。
  4.定性工作未完成目标的,按目标在该项目中所占条目数比例扣除分值。
  5.控制性指标降幅不作为加分的内容。
  (二)三类目标除“一票否决”项目外,实行扣分制:
  1.效能建设:满分10分,扣完为止。政务督查事项以及市政府议定事项、市政府领导批示事项未落实的,每项扣2分;未按时落实的,每项扣1分;未按时反馈,每被书面催办一次扣0.5分。每被投诉经查实的,每次扣1分。被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党委、政府以及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批评及以上责任追究的,每次扣5分;被市纪委(监察局)通报批评及以上责任追究的,每次扣3分;部门主要负责人因效能建设受到通报批评及以上责任追究的,该部门不得评为优秀单位。市政府召集的重大会议、协调会议或商议事项,部门无故缺席或未按要求参加,每次扣1分。该项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会同市纪委(监察局)进行考核。
  2.廉政建设、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一票否决”制,由市纪委(监察局)、市计生委、市委政法委(综治委)进行考核。该目标不设考核分值。
  3.深化政务公开工作:满分5分,考核办法由市政务公开办公室提出,经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政务公开办公室负责具体考核。
  4.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工作:满分5分,考核办法由市政府行政审批中心提出,经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政府行政审批中心负责具体考核。
  5.电子政务建设:满分5分,考核办法由市信息中心提出,经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信息中心负责具体考核。
  6.生态市创建工作:满分5分,考核办法由市生态办提出,经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生态办负责具体考核。
  7.省级“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满分5分,考核办法由市民政局提出,经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民政局负责具体考核。
  8.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满分5分,考核办法由市政府办公室商市人大、市政协有关工作机构后提出,经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政府督查室负责具体考核。
  9.政务信息:满分5分,考核办法由市政府办公室提出,经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政府办公室信息处负责具体考核。
  (三)四类目标实行加分制
  1.一、二类目标中涉及的主要工作指标增幅经市统计局核实,在全省同行上年排名前4位中,位次前移1位以上的,每项加1分;其中前移进入前2名的,每项加2分;继续保持第1名的,每项加2分。由上级部门单独提供的指标排名情况,不作先进加分依据。
  2.一、二类目标中提出的工作获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奖励的,每项加5分;获国际组织表彰奖励的,每项加4分;获省部级表彰奖励的,每项加2分;获省有关部门表彰奖励的,加1分。
  3.独创性工作经验被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政府表彰或推广的,每项加2分;被省有关部门表彰或推广的,每项加1分。
  4.市政府临时布置的重大、紧急工作,如期保质完成的,每项加1分。
  5.每一项工作在四类目标中按就高原则只能加分一次。非市本级工作成绩、各类学术论文、调研文章、纯文艺作品、先进个人、上下部门间开展的局部工作先进评选,不列入加分范围。
  6.上述加分项目如因时间原因未能在当年考核中加分的,可以结转到下一年度考核时予以追加。
  (四)市政府领导综合评价分。满分15分。市政府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对市政府直属各部门年度工作实绩实行综合评价打分。每档1分,扣完为止。
  (五)考核等级评定。考核满分为200分,总分120分以上的为合格单位,其中前10名为优秀单位。单项奖名额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确定。优秀单位名额分配及单项奖评定由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审议推荐,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确定。
  四、考核程序
  自查自评—考核组实绩核查—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考核建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考核结果。
  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分管副主任,市监察局、统计局、人劳社保局、财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考核的具体日常工作由市政府督查室负责。市统计局、人劳社保局、财政局等部门负责有关数据的提供、核实和奖励的落实,参与考核办法及细则的审定,不参与对部门的具体考核。
  (一)自查自评:各部门在全面总结年度工作的基础上,对照工作目标逐条总结并打出分数,经部门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和主要 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将自评结果以表格形式报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凡涉及到加分或扣分事项,均需说明理由。四类目标要求加分还需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
  (二)实绩核查:由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组织考核组对各被考核单位的工作进行全面核查。
  (三)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考评建议:根据各被考核单位得分情况,研究确定优秀、合格、不合格单位及单项奖获得单位建议名单,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四)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考核结果:审议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会议提出的考评建议,确定年度考核结果。
  五、奖惩办法
  (一)在每年的第一次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其他重大会议上,表彰优秀单位和获得单项奖的单位,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考核结果通报全市。
  (二)年度考核不合格的部门,要向市政府写出书面整改意见,并由分管市长负责对该部门主要领导进行谈话;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部门,建议市委调整部门主要领导的岗位。
  (三)考核结果提供给组织部门作为奖惩、使用干部的依据。
  (四)市政府考核领导小组组织核查时,要及时向市统计局核对有关数据。考核数据以市统计局数据为准;考核时涉及到的非经常性统计数据也须经市统计局核实。要严格按照《统计法》规定,做到考核数据真实准确,对在考核数据上作假或违规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经查实后,取消该部门评先资格,并予以处分。
  六、其他
  (一)本办法及考核项目中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
  (二)本办法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2005年度市政府直属部门目标考核项目
  
  市农业局
  一类目标
  1.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80万亩,总产量保持在58万吨。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40万亩,推广水稻优良品种25万亩。依法保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开展标准农田地力调查和培育,抓好2个标准农田调查和建设试点县工作。畜禽规模养殖场粪便综合治理和利用率达90%。抓好粮食生产直补等扶持政策的落实和管理。遏制全年性抛荒,减少季节性抛荒。
  2.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加快移民小区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下山移民进程,年内确保74个欠发达乡镇有50%以上农民人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和2万人的下山移民任务,促进欠发达乡镇农民异地致富。加快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着力构筑区域特色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二类目标
  1.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促进优势产区集中。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抓好典型示范,开展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工作。新建畜牧生态养殖小区2个。加快传统产业优化改造,改造柑桔6万亩,改造茶园1.6万亩,改造茶厂4个。
  2.发展新增产值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4家,新增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抓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实施和管理。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95%的乡镇建信息服务站,新建村级信息服务点200个。
  3.完成10项农产品地方标准的制订。新认定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建成绿色农产品基地5万亩,新增省级以上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家农产品25个,认定市级绿色农产品10个。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定点基地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生猪瘦肉精残留检验合格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
  4.积极稳妥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培育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扩大优质专用技术,无公害技术应用,推广水稻高效直播免耕技术1万亩、稻鸭共育技术2.5万亩。继续实施“百站百场“建设,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场5个,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抓好1-2个试点工作。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培训绿证学员1万名,青年骨干农民3000名。
  5.抓好农业行政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组织开展4次专项执法行动,抽检农业投入品80个批次。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建立“农机安全村”10个。建立重大动植物疫病的预案和应急机制,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畜牧小区的重大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到位率达100%。
  6.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不发生因农民负担引起的恶性和群体事件。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完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体系。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抓好村级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村级新会计制度实施率达100%。
  市林业局
  一类目标
  1.完成迹地更新面积84800亩,莲都区完成10000亩。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5%。
  2.新增笋竹两用林基地70000亩,其中高效基地10000亩。竹业产值达到16亿元。
  二类目标
  1.全市完成林业产值90亿元(林业系统统计口径)。
  2.全市种苗花卉基地面积达到22000亩。
  3.营造原料林30000亩。
  4.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完成“十五”森林资源清查和“十一五”林木采伐限额编制工作。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各类森林案件综合查处率达95%。
  5.完成上级下达的60起山林纠纷调处任务。
  6.全市森林火灾发生率低于25次/10万公顷,控制率低于6公顷/次,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森林病虫害监测率达90%以上,成灾率控制在5.8‰以内,防治率达78%以上,产地检疫率达90%以上。
  市水利局
  一类目标
  1.抓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全市解决和改善农村人口饮用水困难8.5万人。完成玉溪引水项目22公里引水隧洞开挖量的60%。
  2.全市瓯江干堤(城防)建设工程续建8.2公里,新开工10.6公里,建成8.6公里,其中市本级续建4.6公里。完成市本级防洪工程好溪东堤4.78公里基础部分,大溪南岸3.45公里48米高程以下的主体工程建设。
  二类目标
  1.“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整治里程新增60.15公里,市本级新增3.9公里,治理水土面积新增110平方公里。抓好全国首批瓯江源头水土保持龙泉市生态示范区建设。
  2.加快水电产业健康发展,全市新增投产装机10.76万千瓦,新开工水电装机4.3万千瓦。
  3.抓好“千库保安工程”建设,完成2004年度19座水库保安工程,新开工19座病险水库的保安工程,其中市本级完成五一水库除险加固扩容。
  4.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项目,全市启动三个灌区的节水灌溉项目,节水面积达8.66万亩。
  5.基本完成南明门古城墙修复与保护项目,开工建设绿化景观带生态景观区项目。
  6.进一步做大水产产业,全市水产产量达到1.68万吨。
  市人口计生委
  一类目标
  1.全市年出生人口控制在3万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0%,统计误差率控制在3%以下。
  2.转变干部群众婚育观念,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育龄群众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知晓率达75%。
  二类目标
  1.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开展村自管理、村民自治的行政村达45%。
  2.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以现居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现居住地考核,外来人口纳入现居住地管理率达75%。
  3.积极开展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活动,更新服务方法和设施,抓好优质服务,85%的已婚育龄妇女落实避孕节育措施,70%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对象及时得到随访和送药具上门服务。
  4.继续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加大各项政策的兑现落实力度,抓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试点工作,促进干部群众生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群众满意率达85%。
  5.加大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依法管理,无乱收费、乱罚款,无因违反“七不准”等行政侵权行为而导致的恶性案件和重大突发性事件,行政处罚及时、公正、合法,法律文书规范,计划生育案件结案率达80%。
  6.加强计划生育协会工作,重点企业计生协会创建率达60%。
  市教育局
  一类目标
  1.继续积极稳妥地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全市完成撤并中小学35所。加大中小学危房(破旧校舍)改造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学生食堂、饮水、厕所等配套设施条件,全市完成改造危房0.8万平方米,破旧校舍2万平方米。健全扶贫助学长效机制,扩大助学面,实现“两个不让”的工作目标。在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爱心营养餐”和“放心班车”工程,扩大惠及面,建立长效机制。
  2.完成编制丽水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二类目标
  1.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民办、联办等多种形式发展的格局,着力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重点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努力提高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2%。
  2.认真落实“两高”普九规划,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在99.9%和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保持在99%和99.5%以上。
  3.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85%,确保普职1∶1目标。进一步梳理和完善高中段招生政策,严格执行,加强监控力度,严厉查处违规行为,建立科学有序规范的招生长效机制。全市创建5个市级中等职校实验实训基地,中职毕业生一次性推荐就业率达90%,毕业生技能等级考证初级证达85%,中级证达50%。
  4.切实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稳步发展成人教育,完成后备劳动力培训6000人,“双证制”教育培训1000人。
  5.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初升高”比例力争达到80%。依法保障“三残”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达到93%左右。
  6.确保丽水中学食堂及教学用房、丽水二中实验楼等工程在2005年秋季招生前如期完工,同时做好新丽中、新职高迁建、师专附高改造扩容、外国语实验学校(民办)建设等项目的前期相关工作。指导做好梅山中学和水东小学迁建一期、水阁小学扩建一期、莲都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民办)新建一期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基金,全市培训中小学教师19000人次,培训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00人次。
  市卫生局
  一类目标
  1.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继续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达到90%。稳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70%。
  2.加快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开工建设市中心医院病房大楼、市人民医院医技楼,抓好市妇保院迁建项目前期工作。
  二类目标
  1.继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提高及时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组织培训班2次。
  2.进一步规范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市本级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数量占临床用药的70%。
  3.积极开展各类食品检查活动,强化食品市场管理,规范食品市场秩序,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继续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创建市本级食品量化分级管理5家。
  4.探索社会办医疗机构市场管理机制,组织实施量化管理制度,创建A级社会办医疗机构5家。
  5.加强血液质量监管,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的比例达到95%以上。开展卫生支农活动,市本级组织4支医疗队开展医疗下乡支农活动。
  6.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维护职工身体健康。市本级重点职业危害企业监督覆盖率达到60%。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
  一类目标
  1.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成本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方案和具体实施。深化文化事业、企业单位改革试点,完成市艺术中心、群艺馆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市电影公司改制工作。
  2.积极配合责任单位加快体育中心项目土地征迁工作,确保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协助市国资公司做好丽水大剧院方案调整和前期工作。
  二类目标
  1.制定全市社区文化建设规划,启动创建“欢乐社区”文化建设工程。新创建“山花乡镇”2个,“东海明珠乡镇”1个。组织好“千名文化工作者下基层”、“千场电影进农村”、“千场演出进基层”等文化下乡活动,复排《畲山风》,启动风情歌舞剧《瓯江谣》创作,推进农村文化示范户建设。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10场。
  2.以体教结合为载体,抓好青少年业余训练。积极备战第十三届省运会,以社区和社团为重点,形式多样的开展城乡全民健身运动,全年组队、组织各类比赛8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承办全省全民健身展示活动(丽水分会场),举办丽水市首届全民运动会。完成国民体质监测3240个测试样本量。
  3.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文物管理工作。完成巾山塔、天妃宫两项维修工程。进行《通济堰保护规划》修编工作,开展各级文保单位“四有”档案资料编制工作。
  4.强化宣传管理,做好对电视台新增频道的审批报批和对广播电视台的年检年审工作,落实净化声荧屏要求,继续抓好创优工作。加强“入户工程”长期通工作的管理,争取返盲率为零,确保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增长0.6%,电视综合覆盖率增长0.5%。指导协助电台完成第二套节目下传至各县(市)台工作,二套广播节目人口覆盖率增长1%。
  5.抓好音像市场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音像制品的经营活动。抓好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管,着重防范未成年人进入和其他违规行为的发生。加强对文化演出市场的监管。抓好接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的整治工作。加大对演艺场所的监督,打击各类非法经营活动。
  6.坚持不懈地抓好“扫黄”“打非”工作,加大出版物市场监管力度,继续开展印刷复制业的专项整治,加强对印刷复制企业的日常监管。加强对著作权保护,加大著作权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市建设局
  一类目标
  1.完成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着手编制完善市区专业(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指导各县(市)加快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全面开展配套详规和专业(项)规划的编制,全市控制性详规覆盖面超过80%。完成年度“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村庄规划80个,滩坑电站移民安置建设规划20个。
  2.全市完成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2亿元,市本级完成5.5亿元。
  二类目标
  1.市本级动工建设水阁水厂,建设改造污水管网10公里。全市新建城市道路30公里,市本级新建12公里。
  2.全市新增城市绿地35万平方米,市本级新增2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处州公园主体工程。
  3.全市动工新建拆迁安置房25万平方米,市本级动工新建6万平方米。全市动工新建经济适用房8万平方米,市本级新建5万平方米。
  4.加大对商品房开发、销售、中介等环节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禁止“楼花”炒作、期房转让等扰乱市场秩序的投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8亿元,市本级完成10亿元。
  5.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的全面发展,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确保应招标工程招标率和应公开招标工程公开招标率达到100%。继续开展“钱江杯”、“九龙杯”和省、市文明标化工地评比活动。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亿元,市本级完成18亿元。
  6.市本级开始实施“阳光规划”工程,按时完成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三年清欠”的第二年“清欠”工作任务。
  市交通局
  一类目标
  1.丽龙高速公路完成投资5.5亿元。
  2.基本建成金丽温高速公路丽青段,完成投资12亿元。
  二类目标
  1.龙丽高速公路完成投资6.1亿元。
  2.台缙高速公路缙云段完成投资2.1亿元。
  3.开工建设云景高速公路,投入0.8亿元。积极做好龙庆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抓好绕城公路东线、北线建设。
  4.康庄工程完成通乡公路路基改造29公里,路面改造363公里,完成通村公路路基改造929公里,路面改造671公里。完成县道路面硬化1449公里,投资3亿元。
  5.完成各项公路、水路规费征收任务,依法征收公路养路费,确保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客货运附加费3700万元、港航事业费323万元。
  6.水上交通安全事故责任死亡人数不突破7人,运输船舶和渡口不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重大事故。交通系统公路企业责任事故死亡人数不超过30人,死亡率不超过0.3人/百万公里,一次死亡5-9人的重大责任事故不超过一次,企业职工死亡人数不超过11人。
  市行政执法局
  一类目标
  1.加大违法建设拆除力度,争取全年处理违法建设面积12000平方米,争取处理违法建设遗留案件700件。
  2.开展市容综合整治行动,重点整治中山街、继光街、府前菜市场,全年开展市容专项整治2次,处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类案件800件。
  二类目标
  1.理顺工作机制,建立与行政执法工作相关的莲都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召开联席会议5次,研究解决行政执法工作相关事宜。
  2.建立行政执法助理员、联络员制度,聘用执法助理员、联络员80名,开展碧湖镇执法试点工作。
  3.开展行政执法举报、信访、投诉的受理工作,开通“96310”举报电话,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对举报投诉案件做到交办率达100%,处理率达80%。
  4.根据《市区街道分类管理实施办法》精神,对市区主要街道实行“三定一包一挂牌”责任制。实行定人、定时、定路段,把城市主要街道管理工作责任到人。
  5.有计划、有重点做好职能拓展工作,9项职能争取开展7项。
  6.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聘请行风监督员35名,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投放查处率达到100%,结案率达到80%。
  市环保局
  一类目标
  1.认真做好生态市建设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制订计划、分解落实并督促完成《丽水生态市建设规划》、省市长任期目标责任书的年度任务。全面实施“八个一批生态工程”,积极开展生态示范点建设。组织编制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深入开展生态乡镇村创建,全市开展生态乡镇建设达20个。
  2.全面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加强水环境污染整治,确保老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地表水环境达标率大于90%。加大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年内基本建成2个空气监测自动站,4个地表水交接断面自动监测站,加快推行在线监测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监测手段现代化。
  二类目标
  1.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检查和监督,开展环保“绿剑”行动,建立环保举报有奖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行,工业污染源达标率达到90%。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家,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5家。环境信访投诉满意率达到70%,环境污染纠纷赴现场调查处理率达到100%。
  2.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加强“三同时”项目现场监察,“三同时”合格率达到90%。继续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做好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加强辐射、放射性涉源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用源安全。
  3.督促各县(市)开展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工作,督促有关县做好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建设。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开展玉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巩固噪声达标区、烟尘控制区创建成果,开展“绿色护考”行动。加强危险固体废物管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开展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80天。
  4.加大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力度,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总结推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推广力度,全市开展“猪—沼—果(渔)生态养殖示范点5个。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引导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确保食品安全。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试点1个。
  5.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书完成率或阶段性要求达到90%,省、市环保局目标责任书完成率或阶段性要求达到90%。继续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人居等创建工作,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环境警示教育。
  6.按时完成一年6次的地表水、饮用水源地表水质监测,完成监测数据5500个。市区空气质量实行24小时连续采样监测和降雨降尘监测,完成监测数据4000个。开展一年两次市区功能区等噪声监测,完成监测数据2000个。
  市旅游局
  一类目标
  1.实现接待国内旅游者36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5.5亿元人民币,接待入境旅游者3.5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000万美元。
  2.完成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规、“十一五”发展总规和市区发展总规修编工作。东西岩景区开发完成投资1000万元,推进华侨饭店前期工作,龙泉山项目开园,参与和指导各县(市)推进仙都、云和湖、百山祖、石门洞等重点项目工作。
  二类目标
  1.围绕“2005年中国旅游年”主题,多形式开展旅游市场推介和促销活动,重点组织好上海等客源地宣传、全国 旅交会参展、“瓯江探源”、“秀山丽水风光风情展”、“国际摄影节”等活动。
  2.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全年接待“红色之旅”游客12000人次。启动“农家乐”旅游,全市建设“农家乐”旅游示范点10个,市区2个。
  3.全市新建或改建旅游公厕20座以上。扶持南明旅游集散中心做强做大。完成重要景区点标识标牌设置工作。继续做好“丽水旅游网”建设工作。
  4.引导景区点走规范化、规模化经营路子,提高景区品位,新评国家A级旅游区1个。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认真处理旅游质量投诉案件,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5.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新评星级宾馆4家,省级绿色饭店2家。
  6.导游员年检培训150人次,A级旅游区负责人培训50人次,星级饭店部门经理培训60人次,导游员资格考试培训200人次,旅游饭店主管培训50人次,旅游饭店员工等级技能培训100人次,举办一次全行业技术比武活动。
  市人劳社保局
  一类目标
  1.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市直事业单位实行合理的分类,调整和规范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逐步建立起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2.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净增3000人,基金征缴收入2.5亿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5%以上,企业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1.6万人,基金征缴收入2450万元。
  二类目标
  1.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万个,市本级新增2000个。帮助3000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帮助5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2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全市和市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深入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健全人才工作机制。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3.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推行电子政务、信息化培训和公务员公共管理课程培训,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培训。规范公务员录用工作,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强化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
  4.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人数力争突破1万人。引导和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万人,有组织劳务输出3万人。
  5.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6万人。
  6.加强劳动执法力度,重点抓好企业工资拖欠、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签订和使用童工问题,加强劳动争议处理,提高仲裁质量和效率,探索建立预防和解决欠薪问题的长效机制。
  市国土资源局
  一类目标
  1.全面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市本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任务,争取完成5个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的编制。
  2.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总供地量达到10000亩。
  二类目标
  1.合理开发荒山缓坡,开展土地整理6万亩,建成标准农田面积5万亩,实现第十年耕地占补平衡。
  2.市本级公开出让商住用地600亩,土地出让金合同收入8亿元,上缴净出让金6亿元。全市土地出让金总收入18亿元。盘活存量土地,加大闲置土地收回力度,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3.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2005年度新增违法案件查处率达96%,结案率达95%,上级督办的信访案件办结率达100%。
  4.深化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新办矿山一律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全面实现全市所有矿产采矿权有偿使用单轨制运行。完成需治理废弃矿山总数30%的治理任务,年内基本完成5个“百矿示范”治理工程。
  5.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或避让工程。
  6.进一步完善市区征地、拆迁工作机制,市本级完成征地政策处理2000亩。
  市民政局
  一类目标
  1.深化双拥宣传教育,抓好双拥示范街、双拥示范社区、双拥示范车站等示范窗口建设。广泛开展科技拥军和双拥社区共建、军(警)民共建等活动。继续深化“爱心献功臣”活动,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完善和规范重点优抚对象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完成2004年冬季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双拥工作氛围。
  2.在全市全面推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全市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率达到85%。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低保对象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及生活等方面的救助力度。继续开展“结对帮扶、走访慰问”活动。及时安排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类目标
  1.全面完成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任务。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继续开展创建村民自治示范县(市、区)和示范乡镇活动。努力提高村委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对新当选的村民主任力争普遍培训一次。
  2.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调研,积极稳妥地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3.全面完成社区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力争市区5个城中村完成撤村建居工作。年底前85%的社区办公用房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市区拥有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35%的街道(镇)设立社区服务中心,80%的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95%的社区建立综合警务室,城区每1.5-2万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机构,社区60岁以上老人建档率达50%。
  4.加大“青山白化”的整治力度,“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到70%。生态墓区建设履盖面全市达到80%行政村。火化区遗体火化率达到100%。做好新殡仪馆和公墓建设的前期工作。
  5.完成全市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年检工作,查处非法民间组织和民间组织的违法行为。
  6.加强社区老龄工作“3587工程”建设,再有30%的社区达到老龄工作规范化标准。
  市经贸委
  一类目标
  1.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10亿元,市本级75亿元。全市规模工业产值265亿元。
  2.合同引进市外内资30亿元,实际利用18亿元,其中市直合同引进市外内资10亿元,实际利用6亿元。当年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到资率、投产率分别达到92%、70%、40%和50%以上。落实“山海协作工程”签约项目,开展与外省的协作活动,同时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
  二类目标
  1.完成并实施《丽水市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抓好一批投资超千万元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10项以上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全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35亿元,市直投资10亿元。
  2.加快园区企业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园区当年实现工业产值150亿元。
  3.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抓好一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项目,启动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试点1个,新增通过清洁生产认证企业6家。
  4.积极为市区机械化定点屠宰场建设项目提供优质服务,争取该项目年底前投入试生产。今年全市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工程的乡镇达到30个。
  5.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安全生产指标。
  6.丽水海关大楼基建工程动工兴建,完成投资额30%左右。
  丽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一类目标
  1.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3亿元,基本完成水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发面积3平方公里,续建、新建城市道路8公里,新增城市绿地8万平方米。
  2.2004年底前入园企业开工率达90%,开工企业竣工投产率达60%。实现工业产值30亿元。合同利用市外内资9.4亿元,实际利用6.7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实际利用600万美元。
  二类目标
  1.对水阁工业区有关规划进行深化和完善,完成中心区块城市设计,完成公寓式拆迁安置小区建设规划和四都区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2.完成水阁工业区道路拟名、路牌设置。加快园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水阁小学一期工程、1座垃圾中转站、2座公厕、部分公交停靠站和公共电话亭建设,开工建设星级宾馆、便利中心。启动首期78亩商住用地开发。
  3.制定实施《开发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对园区在建工程基本按标化工地要求进行管理,落实交通安全措施。有序开展园区建设、环卫、市容等管理。
  4.配合制定实施《开发区合成革行业清洁生产暂行管理办法》。制定合成革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革基布废水循环利用课题进入中试阶段。制定合成革行业无组织排放有机废气资源化利用课题方案,并开始试点。筹建合成革釜残无害化焚烧中心。
  5.扎实准备,争取启动东扩首期启动区块5平方公里的开发。
  6.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配合落实财政分局、公安分局的实质运转,加强与行政执法分局的配合等。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等机制,健全制度,强化督查,不断提高机关效能。
  外经贸局
  一类目标
  1.继续培育外贸出口有效主体,鼓励更多生产型企业开展外贸出口业务,新增有出口业绩的生产型企业15家。全年外贸进出口4.5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4.2亿美元。
  2.全市力争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亿元美元,确保完成6000万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力争完成4000万美元,确保完成2500万美元以上。市直完成合同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
  二类目标
  1.加大贸易方式调整力度,提高加工贸易在我市外贸出口的比重。
  2.建立起正常有效的WTO/TBT通报制度和预警机制,帮助指导企业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
  3.争取市本级企业获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20万元。
  4.组织100家(次)企业参加春秋广交会、华交会、消博会。
  5.组织外经贸人员培训120人次。
  6.组织并圆满完成参加第七届浙洽会、消博会和市华侨华人大会出口产品展活动。
  科技局
  一类目标
  1.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产品5个,高新产业产值20亿元。
  2.坚持"四外二基地",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组织2次科技合作洽谈活动,大力引进急需的技术、项目、成果60项。
  二类目标
  1.具体承办全市科技大会,出台科技政策,营造科技工作良好氛围。制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2.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专利申请量增长30%,专利授权量增长20%。
  3.新上市级科技项目30项。
  4.积极包装项目,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经费支持1500万元,其中市本级400万元。
  5.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20期,制作多媒体课件20个。
  6.网上技术市场上网企业达到1000家,签约项目80项。
  市发展和改革委
  一类目标
  1.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4亿元,市区完成57亿元。
  2.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5项,今年完成投资60亿元,其中市区安排31项,今年完成投资28亿元。做好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市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0%的项目年内取得明显进展。
  二类目标
  1.加强对全市及市区经济运行和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把握经济发展趋势,每月监测经济运行态势,每季形成经济分析报告。
  2.完成《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的编写工作。完成《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起草工作。
  3.深化价格改革,加大价格检查执法力度,全年专项检查5次,价格投诉案件办结率达到90%。清费减负,行政事业性收费年审面达85%。
  4.依法规范项目审批和工程招标行为,工程招标形式核准率达到90%。规范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和项目资本金制度,招投标投诉结案率达85%。
  5.加强对粮食流通的管理,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督促县(市、区)粮食收储公司改革。粮食仓储“一符四无”合格率达到90%。
  6.基本完成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开展电子政务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制定“四大专业”数据库的实施方案。提高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市财政局
  一类目标
  1.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49亿元,市本级完成5.51亿元。
  2.确保全市和市本级农业、科技、教育支出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和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市本级筹措财政预算内外资金10亿元,加大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公建项目的投入力度。安排市本级工业发展资金1700万元,支持工业经济发展。
  二类目标
  1.全市组织地方税收收入14.16亿元,市本级为4.45亿元。
  2.在市直部门(单位)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的基础上,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强化预算约束;稳步推进市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强化财政会计监督,全年集中支付财政性资金4亿元。
  3.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抓好国有股权出让方案的研究。以行政中心搬迁为契机,对搬入中心、自建大楼腾空的存量资产,制订短、中、长期盘活计划。继续开展国资营运机构年度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管理;继续加强市本级基本建设政府投资预算管理,完善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全年评审工程资金5.5亿元。
  4.做好市本级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接征工作,逐步推进社保费“五费合一”征管改革工作,全市征收社保基金5亿元,其中市本级1.5亿元。加强非税收入的征管。
  5.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目录,推行市直机关公务用车保险协议采购制度,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力度。充实完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加强对评标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全市实现政府采购金额3亿元,市本级政府采购金额6600亿元。
  6.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进一步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措施,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开展多形式的绩效考评工作,全年市直实行绩效考评的项目资金8000万元。
  市公安局
  一类目标
  1.建立健全“严打”经经常性工作机制,凶杀案件破案率达80%。劫持、绑架、爆炸、强奸、纵火等五类案件破案率达85%,力争使本地的刑事发案数不出现大的波动。
  2.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严防“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势力进行非法活动,“法轮功”煽动性、破坏性案件查处率达80%。严防暴力恐怖活动,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
  二类目标
  1.积极推进派出所等级化建设,实行多警联动。严厉打击黄赌毒犯罪,加强涉毒场所的管理。创新“枫桥经验”,完善治安纠纷化解机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推进“二代证”工作,强化实有人口、归正人员和高危流动人口的管理。
  2.加大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全市及市区经济案件破案率达到80%。
  3.继续开展创建“平安大道”和实施“畅通工程”活动,努力减少和预防交通、消防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4.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符合山区特点的现代警务机制,改革公安勤务制度。深入开展社区警务和驻村联户工作,推行社区民警全日制工作模式,推进社区警务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警务发展。
  5.以推进04版打防控主干应用系统为重点,加快市局公安指挥中心和县(市)看守所等基础设施、“三台合一”及刑技专业手段等十项科技强警工程建设。
  6.坚决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和“局规六十条”,严肃查处民警违法违纪案件,深化警务公开,虚心接受社会监督。
  司法局
  一类目标
  1.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00件,市本级办理100件,提供法律咨询5000人次。
  2.抓好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民主法治村"和“民主法治社区"建设活动面分别达到90%和50%,三星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和“民主法治社区"达标面分别达到50%和30%。积极开展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普法教育工作。强化对“法轮功”痴迷者帮教转化工作的指导。
  二类目标
  1.开展公证员队伍的教育整顿活动。全市办理公证48000件,市本级办理5500件。全市公证错证率低于1.6‰。
  2.开展合伙律师事务所规范建设年活动。认真组织好本市2005年度国家司法考试,建立法律职业资格人才库。
  3.做好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归正人员安置率达75%。刑释人员五年内重新犯罪率低于5%。解教人员三年内重新违法犯罪率低于6%。
  4.开展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活动,加强司法所的软、硬件建设。继续开展每季一次的全市民间纠纷集中排查调处工作,各类调解组织调解民间纠纷成功率达93%,重大疑难纠纷调解率达95%。
  5.进一步规范和拓展政府法律服务工作,为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提供法律支持。
  6.进一步强化司法行政法制建设,巩固法制工作达标成果,保障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市统计局
  一类目标
  1.全市经济普查完成入户登记和数据审核、处理、上报及质量评估等工作,数据处理质量各项指标差错率控制在1 %以内,年内发布全市经济普查公报。组织开展经济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工作,市局完成2个课题。组织实施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
  2.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重点抓好农业、工业、建筑业、贸易业的统计基础,为GDP下算一级打基础,确保数出有据、上报及时、核算准确、分析到位,全年召开GDP核算质量评估会2次。完成省局统一布置的关注社会发展的专项调查任务。
  二类目标
  1.努力提高统计服务能力,全年向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门提供统计分析40篇、统计信息40篇。及时发布《2005年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继续做好《2005年丽水统计年鉴》编纂工作。
  2.开展《统计法》的宣传贯彻,完成“四五”普法任务,重点普法对象普法合格率达到85%。逐步建立统计工作巡查制度,开展统计执法专项检查,把正常性统计稽查同专项检查相结合,及时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案件的查处结案率达到87%,对市区30家单位开展统计稽查。
  3.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统计监测与分析,每月监测经济运行态势,每季形成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做好对全市及市区半年和全年经济运行形势的分析与预测。继续开展妇女儿童、科技进步、社会进步综合评价等3项统计监测。
  4.进一步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十五"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加强调查研究,重 点选定2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写出有一定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市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
  5.加强对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价格指数等主要统计数据的评估,确保这些主要统计数据无趋势性差错。全年召开数据质量评估会4次。
  6.完善市、县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年内乡镇(街道)计算机联网率达到20%。继续做好丽水统计信息内、外网及丽水市经济普查内外网的更新维护工作。
  市审计局
  一类目标
  1.组织完成全市同步审计项目2个(林业专项基金审计调查和移民专项资金);
  2.市本级完成重点投资审计项目4个。
  二类目标
  1.市本级完成法定项目1个;
  2.市本级完成省定审计项目12个;
  3.市本级完成市定审计项目25个;
  4.市本级完成交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10个;
  5.组织督促县(市、区)完成指令性审计项目50个,指导性审计项目140个;
  6.提交重大审计调查报告4篇。
  体改办
  一类目标
  1.全年新增股份有限公司2家,向中国证监会正式提出上市申请1家。
  2.继续开展市直初次分类为转企的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75%。
  二类目标
  1.推进和深化企业改革。全市企业改制面达98%,职工身份转换面达92%。
  2.完善股份有限公司联系制度,建立拟上市公司信息库。
  3.积极开展股权质押融资、信托融资和票证融资的探索,促进丽水区域资本流通与产权流动。
  4.认真研究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完成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
  5.研究提出深化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
  6.完成经济体制改革专项调研课题4个。
  市人防办
  一类目标
  1.2026工程建设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2.完成市国动委下达的防空演习任务。
  二类目标
  1.严格结建审批制度,完成应建数95%的人防工程修建任务。
  2.完成市政府、军分区布置的城区街道、有关乡镇人民防空预案拟制工作。
  3.拓宽人防教育渠道,配合教育部门完成全市18所学校的人防教学任务。
  4.完成全市7台防空警报(其中市本级3台,龙泉2台,青田、遂昌各1台)的安装调试,并参与统一试鸣,鸣响率和完好率均达100%。
  5.按照省政府浙政发函〔2005〕15号文要求,配合云和、景宁、缙云、松阳、庆元五县完成人防机构组建工作。
  6.完成人防“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民宗局
  一类目标
  1.积极做好扶持项目包装上报,争取到省扶持资金280万元。
  2.在全市开展“情系民族发展、共奔美好明天”系列活动,筹集扶持资金100万元。
  二类目标
  1.抓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科技培训,举办培训班2期。
  2.宣传贯彻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民族工作会议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具体承办全市民族工作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出台《加快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
  3.筹组节目代表浙江省参加2006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4.认真贯彻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举办贯彻条例培训班2期。
  5.筹备成立市佛教协会、并对全市佛教活动场所进行规范管理。
  6.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严格审批备案制度和宗教场所管理,保持宗教界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市侨台办
  一类目标
  1.做好筹备和召开丽水华人华侨大会的相关工作,加强同华人华侨的联谊与合作,激发广大华人华侨的爱国爱乡热情,促进华侨要素回流。
  2.制定“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实施意见,建立华侨招商引资联络网络。
  二类目标
  1.做好第二届“丽水市荣誉市民”推荐工作,激励侨台胞爱国爱乡热忱。
  2.做好第七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侨台商的邀请,执行工作,为侨台商牵好线,搭好桥,提升招摘引资引智的工作质量。
  3.成立侨台资企业服务律师顾问团,为前来投资创业的侨台胞提供法律服务,进一步完善与侨台资企业联系制度。
  4.配合市台谊会搞好台谊会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和各县(市、区)台谊会的换届。
  5.举办华侨华人培训班,提高华侨华人综合素质,切实为华侨华人创业提供服务。
  6.继续做好《丽水华侨史》的编纂工作。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建质[2010]5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设交通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现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贯彻执行中的有关问题和情况及时反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一月八日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城市轨道交通新建、扩建、改建等有关活动及实施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的监督管理,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活动必须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保证各阶段合理的工期和造价,加强全过程安全质量风险管理。

  第四条 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管理职责的主管部门(以下称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建设单位安全质量责任



  第五条 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管理负总责。

  建设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质量责任制和管理制度,设置安全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与建设规模相适应的安全质量管理人员,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进行安全质量履约管理。

  第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组织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风险评估(含建设工期、造价对工程安全质量影响性评估)并组织专家论证,同时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专家进行抗震、抗风等专项论证。

  建设单位在报送初步设计文件审查时,应当提交经专家论证的安全质量风险评估报告。

  第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向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提供气象水文和地形地貌资料,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管线、桥梁、隧道、道路、轨道交通设施等(以下简称工程周边环境)资料。

  建设单位因工程需要,组织调查前款相关资料时,有关部门或单位应当支持配合。

  第八条 工程周边环境严重影响工程实施或因工程施工可能造成其严重损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确定线路规划方案时尽可能予以避让。无法避让且因条件所限不能进行拆除、迁移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实际,组织开展现状评估,并将现状评估报告提供给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

  第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将施工图设计文件(含勘察文件)报送经认定具有资格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审查。

  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第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办理安全、质量监督手续。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勘察单位向设计单位进行勘察文件交底,在施工前组织勘察、设计单位向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进行勘察、设计文件交底。

  勘察、设计文件交底应当重点说明勘察、设计文件中涉及工程安全质量的内容,并形成文字记录,由各方签字并盖章。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工程监测单位和质量检测单位进行第三方监测和质量检测。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包括安全质量风险评估费、工程监测费、工程周边环境调查费及现状评估费等保障工程安全质量所需的费用。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在施工招标前,应当组织专家对施工工期和造价进行论证,论证时应充分考虑工程的复杂程度及其周边环境拆除、迁移等对施工工期和造价的影响。

  专家论证报告作为招标文件编制的依据。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执行国家有关勘察设计费、监理费等管理规定,不得明示或暗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或政府指导价竞标。

  建设单位应当科学确定勘察、设计、施工等各阶段工期,不得任意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

  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或政府指导价竞标,或任意压缩合同约定工期导致发生安全质量事故的,建设单位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应当将安全措施费用单列,施工单位竞标时不得删减。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合同中明确安全措施费用,以及费用预付、支付计划,使用要求及调整方式等条款。

  建设单位应当按合同约定及时将安全措施费用拨付给施工单位。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组织地下管线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现场交底,并形成文字记录,由各方签字并盖章。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完工后组织不载客试运行调试,试运行调试三个月后,方可按有关规定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第三章 勘察、设计单位安全质量责任



  第十九条 勘察、设计单位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设计业务,必须具有相应资质,不得转包或者违法分包所承揽的工程勘察、设计业务。

  第二十条 勘察、设计单位对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承担勘察、设计责任。

  勘察、设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勘察、设计安全质量工作全面负责。

  项目负责人应当具有相应执业资格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经验。项目负责人对所承担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安全质量负责。

  从事工程勘察、设计的执业人员应当对其签字的勘察、设计文件负责。

  第二十一条 勘察、设计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质量责任制和管理制度,设置或明确安全质量管理机构,对工程勘察、设计的安全质量实施管理。

  勘察外业工作应当严格执行勘察方案、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并采取措施保护勘察作业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等,保证外业安全质量。

  勘探孔应当按规定及时回填,避免对工程施工等造成影响。

  第二十二条 勘察单位进行勘察时,对尚不具备现场勘察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在勘察文件中说明情况,提出合理建议。在具备现场勘察条件后,应当及时进行勘察。

  工程设计、施工条件发生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委托勘察单位进行补充勘察。

  第二十三条 勘察单位提交的勘察文件应当真实、准确、可靠,符合国家规定的勘察深度要求,满足设计、施工的需要,并结合工程特点明确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必要时针对特殊地质条件提出专项勘察建议。

  第二十四条 设计单位提交的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并应根据工程周边环境的现状评估报告提出设计处理措施,必要时进行专项设计。

  设计文件中应当注明涉及工程安全质量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并提出保障工程安全质量的设计处理措施。

  施工图设计应当包括工程及其周边环境的监测要求和监测控制标准等内容。

  第二十五条 设计单位应当对安全质量风险评估确定的高风险工程的设计方案、工程周边环境的监测控制标准等组织专家论证。

  第二十六条 工程设计条件发生变化的,设计单位应当及时变更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按有关规定重新报审。

  第二十七条 勘察、设计单位应当将勘察、设计文件和原始资料归档保存。

  第二十八条 勘察、设计单位应当委派专业技术人员配合施工单位及时解决与勘察、设计工作有关的问题。



第四章 施工单位安全质量责任



  第二十九条 施工单位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活动,必须具备相应资质,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不得转包或者违法分包。

  第三十条 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质量负责。

  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施工安全质量工作全面负责,项目负责人对所承担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质量负责。

  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项目负责人应当具有相应执业资格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经验。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持证上岗。

  第三十一条 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质量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机构的管理。

  项目安全质量管理人员专业、数量应当符合相关规定,并满足项目管理需要。

  第三十二条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在一个工程项目任职,如确需在其它项目兼任的,应当征得建设单位书面同意。

  第三十三条 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负总责。

  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工程分包给专业分包单位的,专业分包合同应当明确各自的安全责任。总承包单位和专业分包单位对专业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连带责任。

  总承包单位和专业分包单位依法进行劳务分包的,总承包单位和专业分包单位应当对劳务作业进行管理。

  第三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工期要求编制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不得盲目抢进度、赶工期。

  施工单位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

  第三十五条 施工单位应将安全措施费用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等,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六条 施工单位应当对工程周边环境进行核查。工程周边环境现状与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不一致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及时补充完善。

  第三十七条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含可能对工程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分部分项工程,下同)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当组织专家论证。

  专项施工方案应当根据设计处理措施、专项设计和工程实际情况编制,并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不得随意变更。

  第三十八条 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项目技术人员应当就有关施工安全质量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第三十九条 施工单位应当指定专人保护施工现场地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等,在施工前将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等基本情况、相应保护及应急措施等向施工作业班组和作业人员作详细说明,并在现场设置明显标识。

  第四十条 施工单位应当对工程支护结构、围岩以及工程周边环境等进行施工监测、安全巡视和综合分析,及时向设计、监理单位反馈监测数据和巡视信息。发现异常时,及时通知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并采取应对措施。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设计要求和工程实际编制施工监测方案,并经监理单位审查后实施。

  第四十一条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落实设计文件中提出的保障工程安全质量的设计处理措施,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等进行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有关材料,施工单位应当在监理单位见证下,按规定进行现场取样,并送有相应资质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质量检测。

  第四十二条 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施工单位应当按规定向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办理建筑起重机械使用登记手续。

  第四十三条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安全质量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情况记入个人工作档案。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

  第四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当按规定做好安全质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保证安全质量文件真实、完整。

  第四十五条 施工单位在提交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时,应当向建设单位出具质量保修书,明确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和保修责任等。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五章 监理单位安全质量责任



  第四十六条 监理单位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理业务,必须具备相应资质,不得转让所承担的工程监理业务。

  监理单位不得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

  第四十七条 监理单位对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承担监理责任。监理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监理工作全面负责。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对所承担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监理工作负责。

  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应当具有相应专业的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理工作经验。

  第四十八条 监理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质量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现场项目监理机构的管理。

  项目监理人员专业、数量应当满足监理工作的需要。

  第四十九条 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原则上在一个工程项目任职,如确需在其它项目兼任的,应当征得建设单位书面同意。

  第五十条 监理单位应当编制包括工程安全质量监理内容的项目监理规划,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工程编制专项安全生产监理实施细则。

  第五十一条 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技术措施、专项施工方案及施工监测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设计文件要求。

  第五十二条 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未经注册监理工程师签字,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第五十三条 监理单位应当会同有关单位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规范和有关规定进行隐蔽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并对工程重要部位和环节进行施工前条件验收。

  第五十四条 监理单位应当检查施工监测点的布置和保护情况,比对、分析施工监测和第三方监测数据及巡视信息。发现异常时,及时向建设、施工单位反馈,并督促施工单位采取应对措施。

  第五十五条 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施工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

  (一)工程施工不符合工程设计和标准规范要求的;

  (二)不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或施工监测方案组织施工或监测的;

  (三)未落实安全措施费用的;

  (四)施工现场存在安全质量隐患的;

  (五)项目主要管理人员不到位或资格、数量不符合要求的。

  (六)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建设单位应当责令施工单位整改或停止施工,施工单位仍不整改或不停止施工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十六条 监理单位应当按规定对监理人员进行安全质量培训。

  第五十七条 监理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将工程监理资料立卷归档。



第六章 工程监测、质量检测单位安全质量责任



  第五十八条 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第三方监测业务的工程监测单位(以下简称监测单位),应当具有相应工程勘察资质,并向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监测单位不得转包监测业务,不得与所监测工程的施工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

  第五十九条 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的质量检测单位,应当具备相应资质。

  质量检测单位不得转包检测业务,不得与所检测工程项目相关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

  第六十条 监测单位对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承担监测责任。监测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监测工作全面负责。项目监测负责人对所承担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监测工作负责。

  项目监测负责人应当具有相应执业资格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工作经验。

  第六十一条 监测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质量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现场项目监测机构的管理。

  项目监测人员专业、数量应当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

  第六十二条 监测单位应当根据勘察设计文件、安全质量风险评估报告、监测合同及有关资料编制第三方监测方案,经专家论证并经监测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实施。

  监测单位应当按照第三方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和巡视工作,及时向建设、监理、设计单位提供监测报告。发现异常时,立即向建设单位反馈。

  第六十三条 质量检测机构应当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有结构安全检测结果不合格、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等情况,应当及时向建设、监理单位反馈。

  第六十四条 监测、质量检测单位出具的监测、检测报告应当经监测、检测人员签字,监测、质量检测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签字人签署,并加盖公章后方可生效。质量检测单位出具的见证取样检测报告中应当注明见证人单位及姓名。

  监测、质量检测单位应当对监测、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六十五条 监测、质量检测单位应当按规定对监测、检测人员进行安全质量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六十六条 监测、质量检测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将工程监测、质量检测资料立卷归档。



第七章 安全质量事故应急处置



  第六十七条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预警和应急协调保障机制。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将编制的应急预案报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并组织定期演练。

  第六十八条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应当立即采取防止事故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并按有关规定向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报告。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按照规定逐级上报上级建设主管部门。

  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可以采取以下应急处置措施:

  (一)组织制定抢险救援方案;

  (二)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参加抢险救援工作;

  (三)拆除、迁移妨碍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的设施、设备或者其他障碍物等;

  (四)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的其他必要措施。

  第六十九条 应急抢险结束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制定工程恢复方案,必要时经专家论证后实施。

  第七十条 鼓励建设、施工等单位参加工程保险,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施工现场监控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七十一条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七十二条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监督机构)具体实施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的监督检查。

  监督机构应当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规模,配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相关专业监督人员。

  第七十三条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监督机构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 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工程安全质量的文件和资料;

  (二) 进入被检查单位的施工现场或工作场所进行检查;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质量隐患,责令立即整改;对于重大安全质量隐患,责令暂时停止施工。

  第七十四条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公布并及时更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家库,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第七十五条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情况实行逐级报送制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每季度向上级建设主管部门上报上季度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情况。发生安全质量事故的,应当及时报送事故调查处理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质量检测等单位安全质量信息。

  第七十六条 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质量检测等单位有违反建设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依法予以罚款、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七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七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粮食局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通知

国家粮食局


国家粮食局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通知

国粮政[2003]10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谷粮油集团公司:
《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2003年8月6日国务院第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8号公布(自2003年8月15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央储备粮的管理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对于加强中央储备粮的科学管理、规范运作,增强国家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促进《条例》的宣传和贯彻实施,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条例》是我国建立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以来出台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它正式提出了中央储备粮管理工作“三个严格、两个确保”,即切实做到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条例》的颁布有利于保持中央储备粮管理有关政策和措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理顺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中的权责关系,保护国家、地方和经营者等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同时,《条例》也为对中央储备粮管理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提供了法律依据。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学习《条例》,为坚持依法行政和推动地方储备粮立法奠定基础。
二、做好《条例》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为配合《条例》的颁布实施,当前要认真抓好宣传和普及活动,增强贯彻落实《条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把《条例》的学习宣传和普及活动作为2003年全国粮食系统普法依法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条例>宣传提纲》(见附件)的要求,抓好学习、培训活动。要因地制宜,创新学习和宣传方式,深刻领会《条例》的立法宗旨,理解和掌握《条例》赋予的权力和规定的责任。同时,还要做好《条例》在粮食系统外的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对依法管理中央储备粮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三、坚持依法行政,履行职责
《条例》赋予了国务院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中央储备粮进行行政管理、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的职能。国务院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学会依法行政,坚持权力法定、程序法定的原则,切实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履行好职责。要注意加强同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有关企业等之间的配合,共同推进中央储备粮管理的各项工作。
四、加快制定《条例》配套规章,完善有关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
《条例》对中央储备粮管理所涉及的有关环节都作了原则性要求,其中一些具体制度和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当前,要依据《条例》有关规定,尽快针对有关中央储备粮管理的业务环节制定相应配套规章:一是制定《中央储备粮承储资格认证办法》,明确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具备的资格条件、申请程序和要求、审核机关和期限、认可程序及监督管理等;二是要按照《条例》的规定,尽快完成《粮食管理监督检查办法》的上报及批准后的发布实施工作,为实施中央储备粮的监督检查提供更加规范、更具有操作性的法律依据;三是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的原则,参照有关国际规则,制定《粮油质量管理办法》及有关行业技术标准等,规范中央储备粮在收购、储存和销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四是依据《条例》抓紧制定《特种储备粮管理办法》。
五、积极配合中央储备粮的垂直管理,管好地方储备粮
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中央储备粮在保障全国及区域内粮食供应及市场粮价基本稳定中的作用,按照《条例》的规定,积极支持和协助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轮换和代储企业的选点等工作,协助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加强对承储企业依法管理,对任何破坏、偷盗、哄抢或者损毁中央储备粮及有关设施的非法行为,应当会同地方有关部门及时加以制止。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参照本《条例》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快地方储备粮管理的立法工作,积极探索依法管粮的新机制。

附件:《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宣传提纲
二○○三年九月一日


附件:
《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宣传提纲

《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国务院依法管理中央储备粮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保障中央储备粮运行机制有效运转,保证中央储备粮质量良好、数量真实和储存安全,有效发挥中央储备粮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作用;对于推动地方储备粮立法工作,使中央储备粮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宣传好《条例》,是当前各级粮食部门和储备粮经营管理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条例》不仅规范了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部门、经营管理组织和承储企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中央储备粮管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同时,也为依法惩处中央储备粮管理违法行为,强化中央储备粮安全责任追究,提供了法律保证。《条例》是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部门、经营管理组织和承储企业管理中央储备粮的法律依据。
《条例》共7章60条,分别是总则、中央储备粮的计划、中央储备粮的储存、中央储备粮的动用、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在《条例》的学习宣传活动中,要突出重点,深刻把握《条例》的基本内容。主要是:
(一)《条例》的立法宗旨和法律地位
中央储备粮管理必须严格遵循“三个严格、两个确保”的要求,即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中央储备粮管理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
《条例》是中央储备粮管理的专门法规,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从事和参与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监督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二)中央储备粮管理责任的划分
1.行政管理责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家粮食局负责拟定中央储备粮规模总量、总体布局和动用的宏观调控意见,对中央储备粮管理进行指导和协调;国家粮食局负责中央储备粮的行政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安全状况实施监督检查。
2.企业管理责任。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质量、数量和储存安全状况负责。
3.地方协助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中央储备粮的垂直管理给予支持和协助。
(三)中央储备粮的计划管理
国家对中央储备粮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包括中央储备粮储存规模、品种和总体布局方案,收购、销售、轮换计划的提出、批准及实施程序。
1.中央储备粮的储存规模和总体布局方案,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2.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计划,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央储备粮储存规模和总体布局方案提出建议,经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农发行共同下达。中储粮总公司根据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计划,具体组织实施中央储备粮的收购和销售。
3.中央储备粮实行均衡轮换制度,每年的轮换数量一般为中央储备粮储存总量的20%至30%。中储粮总公司应当根据中央储备粮的品质情况和入库年限,提出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的数量、品种和分地区计划,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农发行批准。中储粮总公司在年度轮换计划内根据粮食市场供求状况,具体组织实施中央储备粮的轮换。
(四)中央储备粮的储存管理
加强中央储备粮的储存管理,保证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
1.实行专储企业与代储企业相结合,代储企业资格审核制度。中储粮总公司直属企业为中央储备粮专储企业。具备本条例规定的代储条件的企业,经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取得代储中央储备粮的资格。中储粮总公司负责从取得代储中央储备粮资格的企业中,择优选定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农发行备案,并抄送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储粮总公司应当与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事项。
2.中储粮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加强对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和检查,对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3.严格中央储备粮的储存保管制度。承储企业必须保证入库的中央储备粮达到收购、轮换计划规定的质量等级,并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对中央储备粮要实行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保证中央储备粮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不得虚报、瞒报中央储备粮的数量,不得在中央储备粮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不得擅自串换中央储备粮的品种、变更中央储备粮的储存地点,不得因延误轮换或者管理不善造成中央储备粮陈化、霉变,不得以非法手段套取差价,骗取中央储备粮贷款和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中央储备粮的防火、防盗、防洪等安全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4.中央储备粮储存管理重大问题处理及报告制度。承储企业应当对中央储备粮的储存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中央储备粮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应当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承储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及时报告中储粮总公司或者其分支机构。中储粮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对危及中央储备粮储存安全的重大问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并报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农发行。
5.中央储备粮轮换的具体要求。承储企业应当在轮换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中央储备粮的轮换。中央储备粮的轮换应当遵循有利于保证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保持粮食市场稳定,防止造成市场粮价剧烈波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代储企业不得将中央储备粮轮换业务与其他业务混合经营。
(五)中央储备粮的公开交易
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轮换原则上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交易,也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六)中央储备粮的动用
中央储备粮的动用包括中央储备粮的动用预警机制、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的情况以及动用的具体程序。
1.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完善中央储备粮的动用预警机制,加强对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情况的监测,适时提出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建议。
2.出现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以及国务院认为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其他情形,可以动用中央储备粮。
3.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时,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提出动用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动用方案应当包括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使用安排、运输保障等内容。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央储备粮动用方案下达动用命令,由中储粮总公司具体组织实施。紧急情况下,国务院直接决定动用中央储备粮并下达动用命令。
(七)中央储备粮的监督检查
中央储备粮的监督管理包括对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责任、农发行的信贷监管责任。
1.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中储粮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执行本条例及有关粮食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中央储备粮数量、质量、储存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要责成中储粮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立即予以纠正或者处理;发现代储企业不再具备代储条件,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取消其代储资格;发现直属企业存在不适于储存中央储备粮的情况,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责成中储粮总公司对其限期整改。
3.农发行要按照资金封闭管理的规定,加强对中央储备粮贷款的信贷监管。有中央储备粮贷款的企业对农发行依法进行的信贷监管,要予以配合,并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
(八)中央储备粮财政补贴和贷款管理
中央储备粮的费用补贴实行定额包干。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补贴专户,将中央储备粮费用补贴及时、足额拨付到承储企业。
中央储备粮的贷款利息实行据实补贴。中央储备粮贷款实行贷款与粮食库存值增减挂钩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九)中央储备粮管理的法律责任
《条例》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储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中央储备粮损失的违法行为,分别规定了严格、具体的法律责任。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要制定《条例》学习宣传贯彻计划,充分发挥行业、系统内部报刊、杂志、网站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把学习、宣传好《条例》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为《条例》的贯彻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